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首屆粵語論壇 成效顯著

(供稿:澳門粵方言學會,2013.09.04

831日上午九時,首屆粵語論壇在澳門皇都酒店維凱廳開幕。本次論壇由澳門粵方言學會主辦、澳門文化局和澳門基金會贊助,共邀請了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和澳門近30位知名学者參加,以粵語詞彙研究為主題,進行了四場討論會,並宣讀了16篇論文。

第一場討論會以個別詞彙的研究立意。台灣新竹教育大學的董忠司教授藉由筷子/-筷箸-在廣東粵方言區的使用分佈來論述語詞的時空之變;香港中文大學的黃坤堯教授以為例來看現代粵語詞彙的變異;而澳門理工學院的林子予教授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去分析粵語的字如何從表光亮發展到表理解的義項。



第二場討論會以方言借詞來看粵語和其他方言間的相互影響。暨南大學的陳曉錦教授通過海外漢語方言的互借詞來看粵、閩、客三語在東南亞華人社區的地位;中山大學的莊初昇教授則討論了粵語俗字對巴色會客家方言用字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的劉鎮發教授從挖、尋日、靚、貴刁等詞的特殊發音看異方言對廣州話的影響;澳門粵方言學會的張卓夫先生則列舉了許多正在用或不再用的澳門茶樓用語;台灣世新大學的李仲民博士藉“膝蓋”、“祖父”等詞的變體闡釋語言的“非連續性變化”。

稍異於前兩場,第三場討論會則更偏重於應用性,講詞典編撰。先由暨南大學的詹伯慧教授和高然博士從宏觀角度分別探討詞典編撰的時代性和規範性(如收詞、釋義和檢索等);再由香港城市大學的鄭定歐教授和藺蓀教授分別就收錄方源詞和建立詞彙知識庫(即電子化)等議題發表己見。

最後一場討論會順承前者有關“詞彙的應用研究”進行。香港大學的單周堯教授以“攢”在各粵語工具書的注音進行音義研究;香港理工大學的張群顯教授根據香港語言學會“粵拼”字表的使用現狀來闡述其《粵語拼音詞表》的編撰工作;香港中文大學的湯志祥教授則立足“大華語”圈,論述“香港詞彙”的概念、類別和地位等;暨南大學的甘於恩教授從前瞻性上探討粵語詞彙研究的未來發展。

澳門粵方言學會理事長湯翠蘭博士和會長鄧景濱教授分別致歡迎辭和大會總結,對與會嘉賓的支持表示感謝,也期待往後更縱深的合作。澳門粵方言學會名譽會長、著名語言學家詹伯慧教授在開幕辭中强調了澳門對粵方言研究的貢獻。他說,小地方能辦大事情。從上世紀90年代澳門中國語文學會承辦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起,至今已舉辦17屆,澳門承辦了其中4屆。2007年第一本以粵語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期刊《粵語研究》在澳門創辦,至今已出版12期。在對青年學者的培養上,澳門語言學界的作用日益顯著。

本次論壇,匯集了兩岸四地相關學者的寶貴研究經驗,既幫助本澳的粵語愛好者尤其是青年研究團隊拓闊視野、增長見識,又進一步深化本澳的粵語研究工作,為相關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礎,提高了澳門的學術地位。

 

附:會議論文題目(按姓氏音序)

陳曉錦 東南亞華人社區兄弟漢語方言的互借詞

董忠司 從《廣東粵方言地圖集》“筷子”圖試論語詞的時空之變

甘於恩 加強粵語詞彙的深度研究,凸顯粵語詞彙的本質特點

  然 粵語詞典編纂的問題與思考

黃坤堯 “平”、“靚”、“正”與現代粵語詞彙的變異

李仲民 由詞彙看語言的“非連續性變化”——以《廣東粵方言地圖集》為例

林子予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antonese Verb (understand )

  粵語詞典及粵語詞彙知識庫

劉鎮發 從特殊發音看廣州話借自其他方言的詞彙

單周堯 “攢”字粵語音義研究

湯志祥 再論香港詞彙:概念、類別、特點、地位及認同度

詹伯慧 雜議方言詞典編纂中的“與時俱進”——兼評《粵語香港話大辭典》

張群顯 香港語言學會《粵語拼音詞表》的編纂工作

張卓夫 澳門茶樓用語及其對當代社會語言的影響

鄭定歐 談共同語詞典收錄方源詞的若干問題

莊初昇 論粵語俗字對巴色會客家方言用字的影響

(注:本次會議論文將在《粵語研究》第十三、十四期發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