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粵方言講座討論熱烈
【本報消息】由澳門粵方言學會主辦、澳門文化局贊助以及由理工學院提供場地的第六場“粵語學術講座”於本月三日舉行。講座由該會理事長湯翠蘭主持,兩位主講人分別是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鎮發,以及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甘于恩,分別就“廣州話多音字與‘正音’”以及“粵語語源考訂的原則與方法”作精彩報告。劉鎮發就廣州話的多音現象,從不同角度為它分類並分析。他把廣州話的多音現象分為破音字、文白異讀字、通假字、社會異讀字和字典異讀等。他認為前幾類的現象問題不大,字典異讀則比較麻煩,因為某些學者常常覺得古音才是“正音”,要學生記一些現實上不用或是忌諱的發音。他更指出在世界各國語言和普通話的正音審音中,多以從俗為主導,是符合潮流和促進溝通的做法。隨後,甘於恩就以“聽日”(明天)、“尋日╱琴日”(昨晚)兩詞為例,說明考訂粵語語源時所取的方法與原則。他指出,每個方言詞彙並非完全來自古代,也可能是共時產生。在考訂某詞的語源時,一定要遵循尊重事實、緊守邏輯、聯繫社會、藉鑑成果為原則;在方法上一定要以大方言的內部詞彙對比為主,再以對詞語的考釋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和例證詞的強化為輔,並以音義為主再結合字形來考證。講座當天雖適逢聖火傳遞盛事,出席人數不如以往數場,但場內提問及討論氣氛仍熱烈,講座在融洽的交流氣氛下結束。該會表示,第七場“粵語學術講座”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度舉行,進一步資訊可瀏覽網站macau-yue-da.blogspot.com。 (Macao Daily News 2008-05-11)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粵語研究》第二期出版
一份旨在為全球粵語研究者提供學術交流平台、既有全球視野又有地方特色的《粵語研究》半年刊已先後出版兩期,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好評。 著名語言學家詹伯慧教授對《粵語研究》的創辦,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近二十多年來,漢語方言的研究以空前的速度飛躍發展,作為在海內外影響力最大的「強勢方言」粵語,其研究和應用更是持續發展,碩果累累;但多年來我們一直以未能辦起一份粵語研究的期刊為憾。如今澳門學界的幾位同道藉著組織澳門粵方言學會的契機,一鼓作氣把這份堪稱粵語研究史上首創的《粵語研究》半年刊創辦起來,無疑是大快方言學界人心的好事,也是粵方言研究持續繁榮的又一信號! 《粵語研究》的文章既有理論性的探討,又有應用性的研究,欄目豐富,信息量大。其中詹伯慧《粵語研究的當前課題》,唐作藩《談談岑麒麟先生關於粵方言的研究》,單周堯《「彙」字粵讀研究》,張群顯《粵語字調與旋律的配合初探》,麥耘《廣州話與北方話同源詞兩例》,李敬忠《粵語存留古「濮(百)越」語底層零拾》,李小凡《閩粵方言的對稱性然否句》,鄧景濱《粵方言字的優化》,陳曉錦《海外漢語方言與海外漢語方言調查》,林柏松《美國粵語口語水準考試芻議》等,均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及可讀性。《粵語研究》為十六開本,每期八十頁。名譽主編為詹伯慧,主編為鄧景濱,由澳門粵方言學會出版。澳門文化廣場有售。 (澳門 華僑報 2008年3月18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