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第三屆「粵語論壇」完滿落幕

俗語有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外在環境和物產的不同,所認知的世界就會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社群的各種認知度和思維習慣,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呈現,我們常說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就包含了這層涵義。
語言既是一項交際工具,也是一種文化資源。粵語,是澳門社會的通用語言,也是漢語眾多方言中較具特色的一支。澳門粵方言學會繼二〇一三年、二〇一四年成功舉辦了兩屆「粵語論壇」後,今年第三屆的「粵語論壇」亦於八月二十二日上午九時在澳門漁人碼頭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順利舉行。
本次論壇以「語言與文化」為主題,邀請中國內地、香港、台灣,以至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十多位語言學家,與本澳學者一同探討社會、文化與語言之關係。論壇設有七場報告,並特邀「與談人」在每場報告後與主講人進行對談。會上,討論了語言變異、名物指稱、動物熟語、粵語歌謠和異域飲食文化的語言使用等多項內容。比如澳門理工學院湯翠蘭副教授談到「沙丹豬扒飯」的沙丹汁,已不是從前那款葡式醬料了,正好印證葡語以及土生土語在澳門社會逐漸邊緣化的趨勢;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陸鏡光教授則指出新加坡用「Kopi-O」指加糖黑咖啡,這個詞混合了廣東話和福建話的語言特點;廣州暨南大學特約研究員謝偉國先生通過分析招子庸以粵語創作歌謠的研究說明語言與曲藝音樂藝術[的關係和特點,與談人香港理工大學張群顯教授更指出粵謳就是現今粵語文學與粵語書寫傳統的一個先驅人物。
「粵語論壇」舉辦的理念,在於介紹及探討當下學界最新的議題內容和理論方法,學者構成和關注議題主要來自港澳地區,但又超越本土、放眼全球,而且理論建構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並通過跨學科研究,全面挖掘粵語本身及其文化內核。像本屆論壇邀請了台灣和日本等多位非粵語甚或非漢語研究領域的學者,就是期望以不同視角和思維,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在「語言」上碰撞出火花。

本次活動由澳門文化局與澳門基金會贊助。本澳多間大學及中小學的教師、多個文化社團的理事和會員,以及普通市民,都參與其中。是次論壇所宣讀的七篇論文及與談文,將在《粵語研究》第十八、十九期刊出。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第三屆「粵語論壇」簡介及議程

第三屆「粵語論壇」將於本週六舉行

語言既是交際工具,亦是文化資源。粵語,是澳門社會最常用的語言,也是漢語眾多方言中較具特色的一支。澳門粵方言學會繼成功舉辦了兩屆「粵語論壇」後,今年第三屆的「粵語論壇」將於本週六(二十二日)上午九點假澳門漁人碼頭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本次論壇以「語言與文化」為主題,邀請中國內地、香港、台灣,乃至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十多位語言學家,與本澳學者一同探討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關係。論壇設有七場報告,並針對每場報告內容特邀與談人與主講人進行對談。
本次論壇邀請到日本富山大學中井精一教授作為特邀嘉賓。他將就「河川流域的社會與語言」為題,以日本為例,介紹民俗與語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此外,暨南大學謝偉國研究員將對粵語歌謠與語言相關之處加以詮釋;日本金澤大學客座研究員李仲民博士則從廣東粵閩地區的建築特色談語言分布與文化傳播的交互關係;廈門大學教授以及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劉鎮發先生將對比粵、客、普三語中有關動物的熟語;廣西大學林亦教授則從壯語的影響看廣西粵語的變異;澳門理工學院湯翠蘭副教授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陸鏡光教授將分別以名物指稱關係和異域飲食文化的語言使用兩方面揭示當中的語言與文化涵義。本次粵語論壇期望以不同文化背景碰撞出不一樣的「語言」火花。
本次活動由澳門文化局與澳門基金會贊助,歡迎有興趣之人士前來參與,共同交流討論。如有查詢,可致電黎小姐(66669254),而第三屆粵語論壇的詳細資料則可登入澳門粵方言網站瀏覽:macau-yue-da.blogspot.com


(供稿:澳門粵方言學會)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第二屆“粵語論壇”順利舉行



第二屆“粵語論壇”會議報導

城市的多元化,往往表現在當地語言的使用上。澳門儘管只是方寸之地,卻通行三文四語:中文、葡文、英文,普通話、粵語、葡語和英語,甚至還有閩語、客語等等。其中,最為通用的是粵語。近年來,學者與市民對粵語研究及文化保育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如何將學術前沿與市井民俗結合,作好方言的承與傳,都是值得思考的。
因應學界及社會之需,同時借鏡去年首屆論壇成功舉辦的經驗,澳門粵方言學會續辦了由澳門基金會及澳門文化局贊助的第二屆“粵語論壇”。論壇於2014712日上午9時,在澳門皇都酒店維凱廳正式開幕,共邀請了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及本澳近三十位學者參加,並吸引了多間澳門院校的學生前往旁聽學習。是次論壇的主題為“粵語應用”,集中探討語文教育中的母語角色、粵語教學、詩詞吟誦、地方特色詞語的辭書編撰以及運用語料庫試看共同語對方言的影響等方面。會上宣讀了八篇論文,而且首次引入“與談人”的討論模式,由九位學者相應作出點評和補充。
作為專題論壇,“粵語論壇”之規模難以與大型國際研討會相比,但則有利於深入探討和反覆論證。著名語言學家、澳門粵方言學會榮譽會長詹伯慧教授,在開幕致辭時認為不同規模的會議應該互補互利,且方言研究要為方言應用服務,在文化建設中也須善用方言。“此前由於強調語言規範,一味熱衷於‘推普’,對方言的社會地位、社會功能在認識上難免出現偏差。……方言的應用是多方面的。有一點值得每個方言地區都來認真對待,那就是方言如何承載地方文化,如何弘揚地方文化?……確認方言是重要的語言資源,強調方言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並大聲呼喚要在文化建設中善用地方方言資源。”
而本次論壇,討論最為熱烈的就是語文教育中的母語角色。其中,澳門大學老志鈞教授就澳門“粵教中”還是“普教中”的爭論發表意見:(1)口語和書面語是兩個系統,普通話發音標準,不代表中文能力就高;(2)港澳學生中文水平下降,並非因為受方言影響,而是與港澳地區長久以來未將中文列為法定語言,社會和家長不重視中文,以及學生閱讀量下降,加之教材、教法不當等等緣由有關;(3)以普通話還是粵語教學,哪個更有利於學生提高中文水平,尚無定論;(4)因地制宜,就澳門的教學現狀而言,很多學校仍習慣以粵語授課,若教中文不用母語而一味改用普通話,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未免吃力,勉強為之,難為教師,也耗損教學效果。與談人是華南師範大學的方小燕教授,這位致力於廣東“推普”工作三十年的學者認為,漢語水平不等於普通話水平,“北京老太太的發音可以拿到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一甲證書,但她有可能是個文盲。”“言文”是不對等的,書面語統一,而口語可以不統一。我們要培養的語言人才,應該是能在適當的場合,因應不同要求,使用恰當而流暢的語言。對此,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支持,澳門教育家胡培周校長呼籲幼兒階段應保留學生的母語環境,盡量使用粵語;而劉羨冰校長也認為孩童的大脑有着比大人更好的“語言機制”,好好利用這個階段,科學地、理性地教學,可以令其掌握2-3門達至“母語”水準的語言能力,而非過於限制學生只能使用一種語言。
於論壇發表之論文資料如下:
1.          董忠司(新竹教育大學)  重視母語(方言)的多元語文教育與兩岸四地語文教育規畫的新猷——從臺灣、到澳門。  與談人:鄧景濱(澳門大學)
2.          老志鈞(澳門大學)  澳門中國語文科之教學語言——粵語乎?普通話乎?。  與談人:方小燕(華南師範大學)
3.          王亞芸(廣州市教育局)  巧用粵語,改進中文教學。  與談人:周品晶(香港大學)
4.          李兆麟(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的粵語二語教學情況。  與談人:潘小洛(中山大學)
5.          謝偉國(暨南大學)  略論粵方言詩詞吟誦。  與談人:招祥麒(香港能仁專上學院)
6.          陳靜雯(中山大學)  粵語會話中的漢語普通話借詞使用現象分析--基於廣州電台粵語談話節目語料庫的研究。  與談人:姚德懷(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7.          鄭定歐(香港城市大學)  編寫一本澳門特有詞語詞典。  與談人:鄧思穎(香港中文大學)
8.          湯翠蘭(澳門理工學院)  從教學看辭書粵音標注及其使用的盲點。  與談人:單周堯、陳以信(香港能仁專上學院)

澳門粵方言學會理事長湯翠蘭博士及會長鄧景濱教授分別表示,希望該“粵語論壇”能作為澳門的學術品牌,並藉助資源共享與多方合作,令方言研究和應用能有更開闊的視野,接納多元化的語言事實和文化形式。以上宣讀的論文和與談稿,將在《粵語研究》第十六期刊登。而第三屆“粵語論壇”將在20158月舉辦,主題是“語言與文化”。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第二屆粵語論壇於本週六(7月12日)舉行



粵語,是澳門的通用語言之一,也是漢語眾多方言中較具特色的一支,比如對讀書音系統的保留等等。而澳門粵方言學會一直致力於粵語文化的研究和承傳,並多次與各地學界進行學術交流。繼2013年首屆「粵語論壇」在澳成功舉辦後,今年作為第二屆,亦將於712日(本週六)上午9時,假澳門皇都酒店維凱廳II舉行。
本次論壇以「粵語應用」為主題,邀請中國內地、台灣、香港等十多位語言學家,與本澳學者一同探討粵語教學、辭典編撰、中文科以粵語授課、古詩文以粵音吟誦等宏觀和微觀的議題。論壇設有八篇報告,並加入「與談」形式,即每場報告後都特邀一位學者與主講人進行對談。
希望藉此論壇,匯集兩岸四地相關學者的寶貴研究經驗,對粵語應用的理論性、可持續性及具體操作方面進行前瞻性的探討;同時,通過成果分享,為本澳的粵語愛好者尤其是青年研究團隊拓闊視野、增長見識,進一步加強本澳粵語研究工作,並且為相關學術研究奠定良好基礎,提高澳門的學術地位。
本次活動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文化局贊助,歡迎有興趣人士前來參與交流討論。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黃先生(62880024)或施小姐(66585636)。詳細議程見下表。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首屆粵語論壇 成效顯著

(供稿:澳門粵方言學會,2013.09.04

831日上午九時,首屆粵語論壇在澳門皇都酒店維凱廳開幕。本次論壇由澳門粵方言學會主辦、澳門文化局和澳門基金會贊助,共邀請了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和澳門近30位知名学者參加,以粵語詞彙研究為主題,進行了四場討論會,並宣讀了16篇論文。

第一場討論會以個別詞彙的研究立意。台灣新竹教育大學的董忠司教授藉由筷子/-筷箸-在廣東粵方言區的使用分佈來論述語詞的時空之變;香港中文大學的黃坤堯教授以為例來看現代粵語詞彙的變異;而澳門理工學院的林子予教授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去分析粵語的字如何從表光亮發展到表理解的義項。



第二場討論會以方言借詞來看粵語和其他方言間的相互影響。暨南大學的陳曉錦教授通過海外漢語方言的互借詞來看粵、閩、客三語在東南亞華人社區的地位;中山大學的莊初昇教授則討論了粵語俗字對巴色會客家方言用字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的劉鎮發教授從挖、尋日、靚、貴刁等詞的特殊發音看異方言對廣州話的影響;澳門粵方言學會的張卓夫先生則列舉了許多正在用或不再用的澳門茶樓用語;台灣世新大學的李仲民博士藉“膝蓋”、“祖父”等詞的變體闡釋語言的“非連續性變化”。

稍異於前兩場,第三場討論會則更偏重於應用性,講詞典編撰。先由暨南大學的詹伯慧教授和高然博士從宏觀角度分別探討詞典編撰的時代性和規範性(如收詞、釋義和檢索等);再由香港城市大學的鄭定歐教授和藺蓀教授分別就收錄方源詞和建立詞彙知識庫(即電子化)等議題發表己見。

最後一場討論會順承前者有關“詞彙的應用研究”進行。香港大學的單周堯教授以“攢”在各粵語工具書的注音進行音義研究;香港理工大學的張群顯教授根據香港語言學會“粵拼”字表的使用現狀來闡述其《粵語拼音詞表》的編撰工作;香港中文大學的湯志祥教授則立足“大華語”圈,論述“香港詞彙”的概念、類別和地位等;暨南大學的甘於恩教授從前瞻性上探討粵語詞彙研究的未來發展。

澳門粵方言學會理事長湯翠蘭博士和會長鄧景濱教授分別致歡迎辭和大會總結,對與會嘉賓的支持表示感謝,也期待往後更縱深的合作。澳門粵方言學會名譽會長、著名語言學家詹伯慧教授在開幕辭中强調了澳門對粵方言研究的貢獻。他說,小地方能辦大事情。從上世紀90年代澳門中國語文學會承辦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起,至今已舉辦17屆,澳門承辦了其中4屆。2007年第一本以粵語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期刊《粵語研究》在澳門創辦,至今已出版12期。在對青年學者的培養上,澳門語言學界的作用日益顯著。

本次論壇,匯集了兩岸四地相關學者的寶貴研究經驗,既幫助本澳的粵語愛好者尤其是青年研究團隊拓闊視野、增長見識,又進一步深化本澳的粵語研究工作,為相關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礎,提高了澳門的學術地位。

 

附:會議論文題目(按姓氏音序)

陳曉錦 東南亞華人社區兄弟漢語方言的互借詞

董忠司 從《廣東粵方言地圖集》“筷子”圖試論語詞的時空之變

甘於恩 加強粵語詞彙的深度研究,凸顯粵語詞彙的本質特點

  然 粵語詞典編纂的問題與思考

黃坤堯 “平”、“靚”、“正”與現代粵語詞彙的變異

李仲民 由詞彙看語言的“非連續性變化”——以《廣東粵方言地圖集》為例

林子予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antonese Verb (understand )

  粵語詞典及粵語詞彙知識庫

劉鎮發 從特殊發音看廣州話借自其他方言的詞彙

單周堯 “攢”字粵語音義研究

湯志祥 再論香港詞彙:概念、類別、特點、地位及認同度

詹伯慧 雜議方言詞典編纂中的“與時俱進”——兼評《粵語香港話大辭典》

張群顯 香港語言學會《粵語拼音詞表》的編纂工作

張卓夫 澳門茶樓用語及其對當代社會語言的影響

鄭定歐 談共同語詞典收錄方源詞的若干問題

莊初昇 論粵語俗字對巴色會客家方言用字的影響

(注:本次會議論文將在《粵語研究》第十三、十四期發表)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首屆粵語論壇議程(終訂版)829




首屆「粵語論壇」將於週六舉行



粵語,是港澳地區的通用語言之一。近年來,有關粵語的研究和應用均取得不錯的進展。而本澳學界也一直致力於粵語教研工作,推廣本土文化。澳門粵方言學會為了進一步促進本澳粵語研究以及與外地學界的學術交流,將於本週六(三十一日)假澳門皇都酒店舉辦首屆「粵語論壇」。
本次「粵語論壇」,將邀請內地、香港、台灣和澳門近二十多位知名學者參與,以粵語或澳門語言為例,根據主題「粵語詞彙研究」進行理論性和應用性兩方面的高水平學術交流。該學會表示希望藉此論壇,匯集兩岸四地相關學者的寶貴研究經驗,對粵語詞彙的價值、今後的發展、應用等各方面進行前瞻性的探討;同時,通過成果分享,為本澳的粵語愛好者尤其是青年研究團隊拓闊視野、增長見識,進一步加強本澳粵語研究工作,並且為相關學術研究奠定良好基礎,提高澳門的學術地位。
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文化局贊助的首屆「粵語論壇」將於三十日當日早上九時假皇都酒店二樓維凱廳正式開幕,與會學者將按不同題目作報告,歡迎有興趣人士前來參與交流討論。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湯小姐(66708374)或黃先生(62880024
「粵語論壇」的詳細議程將於日內公佈。